在古代,人们在结婚时使用的居所不叫“洞房”,而称为“青庐”。记载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和袁绍年轻的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出去玩耍,有一次看到一对新人结婚,就偷偷地溜进家里,将新娘劫走了。这件事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但确实说明古人把临时搭建的帐篷称为“青庐”。
从东汉到唐初,人们都在用布料搭建起来的帐篷里举行婚礼,这些帐篷通常设在住宅西南角的一个吉利的地方。《玉台新咏》中写道:“牛马嘶鸣声响起,新娘入青庐。” 《酉阳杂俎》则提到北朝时期,婚礼中的这个场所被称为“青布幔屋”,并且是在门内外设置。
到了清代,这种习俗仍然存在,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述公子准备迎娶神女,并指示准备好一个名为“青庐”的地方。除此之外,“青庐”也常被用来指代结婚本身,与现代我们用“洞房花烛”相似。
然而,在唐以前,“洞房”并不与新婚有关,而是指宫廷中的豪华房间。在《楚辞·招魂》和司马相如《长门赋》等作品中,都有提及到这样的场所。直到唐代以后,由于文人的创作多将“洞房”与男欢女爱联系起来,它才逐渐专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事件时间表上,“青庐”的概念一直延续至唐初,而作为新的意思出现的是从唐代开始流行的词汇——“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