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都的联系,使上党处于危境。上党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便通过使者带着地图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派部队接收了上党,但两年后秦国又派王龁围攻上党。赵孝成王得知消息后,立即命廉颇率二十多万大军去救援,上党已被秦军占领时,他们才到达长平。
王龁计划进攻长平,而廉颇则修筑碉堡、深挖壕沟,以备持久抵御。尽管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决不出战。面对这种情况,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他建议先让赵括调回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只要能换掉廉颇,就能迫使赵括来替代,并最终导致失败。
于是,在左右议论声中,说的是“趁廉颇还没回来之前,把他调走,让我们看看你这个纸上的名将怎么办?”他们说的这位名将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少年时期,他就爱好兵法,对用兵之道头头是道,不仅自视甚高,即便父亲也不在他的眼里。
听信这些议论后的赵王召见了他,并问:“我可以把指挥权交给你吗?”而且听闻自己胜券在握,因此更加兴奋地任命他为新任的总司令官,将要取代廉颇。
蔺相如劝说:“但您忘记了一点,这个小伙子只会读书,不懂实际战斗。他不能当总司令。”然而,蔺相如的话未被采纳。而更有趣的是,这位母亲也写了一封奏章给她的儿子的命令:不要让他成为一名将领,因为她记得她丈夫临终前的遗言:“我的儿子太天真无邪,对战争和策略都不放在心上了。如果未来的大君让这样的孩子做总司令,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因为他的疏忽而崩溃。”
虽然如此,被选中的仍旧是这个充满自信的小伙子——因其名字所示,他是一个来自历史故事中成语中的“纸上的谈兵”专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场生死较量,一场关于智慧与勇气、经验与理论之间斗争的一刻。而最终结果,则是在四十万人生的巨大牺牲下,最终失去了所有,只留下一个残酷的事实:纸张上的理论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战斗力;讲究策略的人若缺乏实际行动能力,也无法避免失败。此事传遍世间,每个人都明白了:只有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作“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