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正如一位伟大的皇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驾驭着文化的大船,驶向辉煌的未来。在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下,这艘船载满了唐代文化的精华,不断地成长、发展,最终硕果累累。宋太祖赵匡胤对子孙们提出了严格要求:永远不得杀害文人。这一政策使得文人在宋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贵与影响力,重视文学教育而轻视武力成为当时社会风气的一大特点。人们常用“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形容这一时代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来,其中以四朝元老家赵普、理学大师二程、朱熹为代表;词坛上,有柳永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等著名人物;文学家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沈括既文学家又自然科学家;韩琦三朝元老贤臣;欧阳修、一代宗师;周敦颐提倡“出污泥而不染”的学者等等,他们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议论先驱梅尧臣,以行为疯狂闻名于世米芾,以及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都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才华,在宋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杰出的贤士深受宋太祖赏识,他们都是推崇任人唯贤的人物,而赵普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他曾多次推荐一个他认为非常优秀的人选给宋太祖,但遭到了拒绝,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第三天再次将奏章呈送给太祖,最终这位被推荐的人才得到了重用。
此外,宋朝文学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水平,它包括了诗、散文、话本小说以及戏曲剧本,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体裁,如游记和科学说明文。此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高产作家的作品,比如陆游自称创作过六十年间万首诗,但仅存九千多首。而杨万里的诗也有两万多首,只保留了一小部分。
总计估计有九千多位诗人和约一千四百多位词人的作品流传至今,其范围之广泛,其内容之丰富,让后世赞叹不已。然而,由于战乱造成的大量损失,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仅仅冰山一角。
此外,从各个方面反应社会现象的诗歌,也展现出无限广阔与深邃。而作为一种新兴文学体裁,即便短小精悍,便于传阅,而且是街头巷尾百姓取乐的群众性文艺载体,使它具有娱乐性、高度群众性的特点,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最后,这段时期还见证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情况,因为统治者为了缓解国家积贫积弱的问题,将重视学习儒学同时结合道德修养,并鼓励人民信仰佛教或道教。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许多寺庙成了集中的反映这一趋势,同时也促进了词歌题材新颖的手法独特、风格俊逸发展,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