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府尹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
蔡确人物生平宋太祖依靠北方大士族“马上得天下”,当了皇帝后在禁中刻石:“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这一禁令虽到真宗朝闽人章得象入相时被破了,但自太祖迄仁宗朝还是北方大士族在朝廷中占据了绝对优势。《邵氏闻见录》载:“韩(绛,河南开封)、吕(公著,安徽寿州),朝廷之世臣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韩,即出于吕。”因此,北方大士族对土地的兼并也肆无忌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改革,势在必行。仁宗朝富弼、范仲淹的改革——新政不彻底,这才有了神宗朝王安石(江西抚州人)变法,而成为变法中坚的,大多是南方小士族的代表,其中,福建人占有极重要地位。
北方大士族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攻击的态度,他们指王安石集团为奸臣集团,其它人们在正统的史书中多被污为奸臣。其实,这些多是坚决的改革派。王安石辞位后,加强新法立场的是蔡确。
他被任命为三班主簿,与监察御史里行,并参与治狱。在官场打击保守派,他严厉打击反扑,被称“锻炼成狱”。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对新法进行维护与推进。他还参与常平、免役等政策制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哲宗即位,他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保守派如司马光、吕公著相抗衡,最终因诗词涉讥讪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最终卒于贬所。
蔡确历史评价他支持变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关键人物,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他的历史作用是积极向前的。但个人作风问题,也引起了一些批评。不过,从唯物史观来看,我们应该重视他们对于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而不是道德评价作为主要标准。此外,由于当时的人们往往以道学标准去评价人物,所以这些负面评价并不影响我们今天对于蔡确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公正理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