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然而,当我们深入探寻这个传奇人生时,却发现他与火山的缘分,并非一开始就如同今日一般紧密相连。事实上,他直到四十岁左右才真正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和激情的地球科学之路。
刘嘉麒院士曾说过:“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驱动下,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步步攀登到了科研高峰。在成为“80后”这一代人的身份中,他依然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热忱,对教学和科普活动抱有浓厚兴趣,“忙”成了他生活中的常态。
1941年,在辽宁丹东出生的刘嘉麒,从小就面临着困顿家庭生活的情况,但他的奋斗精神从未被磨灭。他选择了理工类专业,不仅因为学校要求,还因为母亲的话语: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花费少,就去那里。这份无奈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让他在1960年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所学校实行五包制,即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和住宿费基本不用支付。
进入大学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专业需要在野外进行实地调查,这种生活方式让一些同学无法适应,最终选择退学,而刘嘉麒没有退路,因为回家也只能吃得更苦,因此他坚持下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终于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
然而,当1978年的改革开放潮涌而至,国家重新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时候,刘嘉麒再次燃起了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心 flame。他毅然报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与比自己大十六岁的小弟子一起学习。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的导师侯德封教授,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博士候选人。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 刘嘉麒已是44岁的人生巅峰。
今天看来,无疑是刘嘉麒的一场又一次胜利。但如果问起他的秘诀,是不是会告诉你:珍惜每一个学习阶段,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当年在选择研究生的题目时,有老师建议做中生代岩石研究,但刘嘉克认为这样太平淡,所以决定做新生代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这项工作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最终交出了优异答卷,为后来的成功打下基础。此后的几十年里,不仅获得了多项荣誉,也成为了国内外同行心仪的地质学家之一。
如今,当谈及青年朋友们是否应该读研或如何规划未来时,刘嘉麒会给予这样的忠告:“找到自己的‘增长点’不要好高骛远,要一步一步做起来,现在最需要时间。”
尽管已经超过退休年龄,但是对于仍旧活跃于科研前沿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一边享受晚年的闲情逸致,一边仍旧投身于新的课题之中,如对玄武岩拉丝计划一样,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生命力与活力永远不会停歇。而就在今年5月,他还获得了一份殊荣——李佩教学名师奖,以此表彰其对教育事业贡献巨大的事迹和影响力。对于那些刚刚迈入社会的人来说,或许可以从他的故事中学到一些关于梦想实现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思考:
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记自我是一个国家投资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而作为一名科学者,更应当心系学科发展,为国家增添更多光彩。不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应用方面,都需不断前进,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的誓言,将个人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