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然而,他与火山之间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他并未年轻时就踏上这条道路,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岁月中,将“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
如今,在成为“80后”这一代人之后,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一有空闲便投入到科普工作和咨询服务中。这份忙碌,是他生活中的常态。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语速平缓,却声音深沉:“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做事情。” 在两小时内,他展现出了一个立场鲜明、充满热情的科学家形象。
1941年出生于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的父亲去世,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作为最大的男孩,用尽全力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当高考填志愿时,由于文学专业被限制报读,他选择了理工类专业,即使学校实行学费等五包政策也让他无奈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
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挣扎和吃不饱饭,但他始终坚持下来,最终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37岁的他再次站到了舞台上,不畏惧年纪,再次报考研究生。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导师侯德封,并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今天,这位曾经是学生时代中老生的刘嘉麒院士,无疑是一名地学领域中的强者。他以其独特的人生观念和科学追求,在火山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贡献了宝贵力量。而对于那些即将踏入大学门槛、怀抱梦想却又迷茫方向的一代人来说,他们可以从刘嘉麒院士身上感受到一种永不放弃、不断前行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