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德国的小山村里出生了一个名叫马丁·路德的人。这个时代的德国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但经济分散性大,导致国内市场不统一,这一切都让天主教会找到机会扩大影响力。年轻的路德目睹了这些,他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后,路德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保持洁身自律。在维登堡大学担任教授时,他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奢侈生活愤怒不已。这促使他创建“因信称义”说,即一个人灵魂获救只需个人虔诚信仰,不需要教会繁琐仪式,这直接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特权。
1517年,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论纲》,这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兴趣,它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成为全民族代言人,每个阶层都支持他,使他走上了同罗马决裂的道路。
1520年是宣传学说的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208本书籍、文章,其中有133本是路德著作。在这段时间里,他攻击的是整个封建神权,而不是某一位或某个组织。他提倡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廉俭资产阶级宗教学说,以取代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学说。
这一切激发了人民热情之火,他们拥戴路 德,而天主教会人员则恨之入骨。在一次帝国会议上,被判为叛逆者,但没有被吓倒,一直坚持己见。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表达了当时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控制的心愿和信心。
随着查理五世、教皇等人的压力,大部分时候只能蛮横指责而无法立足,只能隐居到瓦特堡翻译圣经。一生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圣经翻译工作,为人民提供思想武器并推动语言统一,为联系各邦提供重要纽带。但在农民起义期间,他退缩并背叛民众,最终成为世俗统治者的工具,与市民阶级温和改革运动失去联系。
1546年2月,66岁高龄的时候,马丁·路德死于艾斯勒本。这位曾经领导宗 教改革运动的人物功过参半,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巨人,对西欧历史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