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80后科研者在社会舞台上展现斗志与成就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而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坚持不懈的旅程。

他选择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自己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岁数时才真正踏上与火山对峙之路。那时候,他仿佛将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怀揣着无限雄心。他所处的地质界并不轻易容忍年迈者,但他却以一种执着的姿态,一往无前。

时间飞逝,如今刚步入“80后”时代,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这条道路上。在那些繁忙而紧张的一天,他总能抽出时间来做科普讲座,或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的生活状态总是忙碌且充实,就像一位永远准备好迎接挑战的战士。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嘉麒语速平稳,却透露出一种成熟和自信。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 在两个小时内,他展现出了一个立场鲜明、有战斗力的知识分子,也许他就是那个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生战士。

1941年,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小小的刘嘉麒就已经展现出了超越年龄限制的心志。当父亲早逝,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时,9岁的小男孩决心用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专业,这位文学爱好者不得不同意母亲的话:“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去那边。”

1960年,他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学习,那里的“五包制”让他的学费几乎没有负担。但即便是在困难年代,当一些同学因吃不饱饭而退学时,刘嘉麒仍坚持到底,因为回家也意味着更大的苦难。最终,这段经历成为他热爱学习和钻研的地基,不仅使他成为本校名列前茅的学生,还让他决定留校任助教。

1978年的恢复研究生招生,是一次新的起点。在此之前,他曾调到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工作,并成为了业务骨干。不过,当机会再次敞开大门时,即便37岁已是老学生之一,但他的内心依然燃烧着激情。他毅然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最终成为侯德封教授指导下的学生。这是一个转折点,对于一个比班级中最小同学大十六岁却仍旧渴望进取的人来说,更是一个重新定义自我的机遇。

硕士毕业后,再次跨过博士生的坎坷,这一次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对知识世界的一种执念。当完成27年的学生涯时,44岁的刘嘉麒已经成为了地学领域不可忽视的一员。他走上了系统性研究火山活动规律与特征的大道,并推动了火山资源保护开发以及监测预警工作,为玛珥湖古气候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被誉为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领军人物。

对于那个给予他创造力和关键作用期节奏加快的地球化学课程书籍中的论文题目的建议,以及最初选择的是较为成熟但缺乏创新性的中生代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问题上的尝试,都被视作青春奋斗的情景。而那份优异答卷,是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标志着一段重要旅程结束,同时也是新篇章开始的一个象征。

1986年,以首届侯德封奖相认;1990年,被评选为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其硕士、博士论文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这一切都说明,无论何种环境或何种挑战,都无法阻止这个人的脚步向前推进。而今天,在国家教育基金会颁发李佩教学名师奖之际,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响亮:

“我现在最需要时间,我得赶紧再做点事儿。”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深刻,它表达的是一种责任感、一份对社会贡献的心愿,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一位曾经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先锋队成员,与祖国共度风雨,现在则以教师身份培养下一代,从事科普宣传工作,为地方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每一步都是对过去承诺的一种践行,对未来规划的一种投入。“也不是觉悟高,只要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些东西。”

结缘于地球科学六十余载之后,有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已站在巅峰之巔,但正如刘嘉麒所言,我们既应该看到自身取得进步,又应认识到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要继续努力。此话虽轻,却蕴含深意,是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感,也是关于我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