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在他走上这条道路前,他已经接近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但他选择把这个年龄当作三十岁过,这种决心和毅力,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一面。
现在,作为刚刚步入“80后”行列的刘嘉麒,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不分晝夜地工作。“忙”,成了他的生活状态。他始终认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的话语如同战鼓般响亮,有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
他的身影,就像是在人生的战场上勇往直前的战士,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胜利。1941年出生于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从九岁起失去父亲,让那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用知识点亮希望之光。
高考填志愿时,他原本对文学感兴趣,但学校规定优秀学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于是,在母亲无奈之下,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那里的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几乎免除,让他得以继续学习。但即使如此,对于那段困顿日子中的苦楚和挣扎,刘嘉麒依然铭记至今。
随着时间流转,一路向上的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并且留校担任助教。当1978年的改革开放潮涌而来,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时,刘嘉麒再次跃跃欲试。他放弃单位给予的优越条件,再次踏上了博士学习之路,最终成为了一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珍惜每一个阶段对于未来的重要性。
今天,当我们谈论到刘嘉麒,我们不能不提及他的那些惊人的成就: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二征南极;系统揭示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被誉为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而这些成就是在他决定做不同于众的事情之后实现的,那就是新生代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决定性的时刻——他的硕士论文题目的选择。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虽然现在回望过去,但是那些数据结论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个事实:成功不是偶然,它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大河边缘,看着这个曾经的小小农家子弟,如今已成为的地学巨匠,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如何激励更多的人追寻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事业?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永远不会停歇,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要赶紧做点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