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就如同闪耀着明星般璀璨——刘嘉麒院士。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与火山的相遇发生在“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选择了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这份决心和毅力,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典范。而今,他刚踏入“80后”的行列,却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之中,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与咨询工作。“忙”成了他的生活状态。
面对记者采访时,刘嘉麒院士语速不快,但声音响亮:“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在两小时的交流中,他展现出一位斗志昂扬、无畏挑战的科学家。
1941年,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的刘嘉麒,从小就被命运推向了人生的第一场战斗。当父亲早逝,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时,他作为唯一的大男孩,更是肩负起改变命运的重担。高考填志愿时,他原本倾向文学,但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在母亲建议下,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是一所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基本上不花钱的地方。
大学期间,由于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刘嘉麒经常吃不饱饭,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将这份磨练变成了动力。他坚持完成学业,并且逐渐发现这个专业对于他来说也有趣。他深耕下去,最终名列前茅。
毕业后,被选为助教,再次回到实验室。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当40岁左右的刘嘉麒再次步入校园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地质专家。这一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事业。27年的学生生涯结束后,44岁的他成为了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
今天的一代青年,对待研究生教育应当珍惜每一个瞬间,就像曾经42岁才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大师一样。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不妨尝试一些新颖创新的项目,而不是沉迷于既定的轨迹。因为正是在这些创新点上,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开拓视野,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尽管现在已经是80后的年龄阶段,但仍旧充满活力和热情,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是他的追求。不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传播知识方面,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参与进来,无论时间多么有限,每一刻都值得珍惜,因为这是我们能够回馈给社会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