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的德国,一位名叫马丁·路德的人物,为宗教改革运动点燃了明亮的火炬。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被后人铭记为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他见证了当时经济繁荣、地理位置重要,但经济分散性和割据状态导致国内混乱。天主教会借此机会扩大影响力,僧侣们无恶不作。少年时期的他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并在修道院中学习神学,坚定信念。
1508年成为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开始着手创建“因信称义”说,这一观点认为灵魂救赎只需靠个人虔诚信仰,不需要复杂仪式。他对抗天主教会奢侈与特权,最著名的是《论纲》,这份文档引发强烈反响,将其视作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宗教改革之火。在莱比锡的大辩论中,他以唇枪舌战击败了罗马神学家约翰·艾克。
1520年是他的学说最受欢迎的一年,那一年出版了208本书籍和文章,其中包括13本自己的著作。这三大论著《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徒的自由》都是这一年的作品。在这些著作中,路德攻击的是整个封建神权,而非某个特定的君主或机构。他提出了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廉俭资产阶级寺庙,以及基于资产阶级自律而非封建主义他律的地位理论。
人民拥戴他,但面对威逼利诱和罗马诏书,他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烧毁了诏书。这场冲突进一步划清了自己与天主廷界限,同时鼓舞了一般民众,他们崇敬并向往新的宗教学说。尽管如此,当农民起义试图将这种变革推广到社会结构上时,路德却退缩并转向支持现有统治者。
1546年2月22日,在艾斯勒本去世,享年63岁。尽管功过参半,但他的宗教改革运动永久结束了罗马天主公会议对于西方世界封建神权统治。此外,其思想武器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支持,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巨人,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