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火星探测器奋战9分钟天问一号在恐怖环境中码出胜利

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眼镜后方是一双不大却充满光芒的眼睛。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安静、斯文。今年34岁的赵瑞参与了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研制工作,为其在地球搭建了一个火星大气“演练场”。记者询问他当时的情感反应,他坦言:“发射那晚,我几乎没能入睡,一直不断地查看手机,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当看到成功着陆的消息时,我心里那块‘大石头’才落下。”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抵达火星,大幅推动了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的地位。

为了确保这一刻的顺利完成,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斗,其中赵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对飞行器力/热/噪声载荷环境进行预测,为探测器结构设计提供关键参数。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赵瑞仍然手指微颤、激动不已。“成功着陆那天,赵老师走路都带风。”他的学生这样形容。

模拟火星大气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并开始降落,它们必须承受极端条件,比如高温、高压和强烈电离辐射。此前人类对此类任务的成功率并不高,大部分失败发生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下降和着陆阶段。要让天问一号能够安全通过这段被称为“恐怖9分钟”的过程,它需要具备特殊设计来应对这些挑战。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期限内将速度从2万千米减至零,而且整个过程中地面无法干预,这对于任何试图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这之前,从地球到火星通信延迟长达18分钟,这意味着如果有任何问题出现,那么解决它所需花费大量宝贵时间。而现在,由于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实时监控每一步骤,并迅速采取行动,以确保任务顺利进行。

由于曾经是中国空间站返回舱再入返回任务中的气动专家组成员,以及对其他单位研究工作进行评审和挑刺儿,对他而言较真儿是一种习惯。这也使得他成为一次性背靠背三家单位同时进行气动仿真研究并最终确定最佳方案的一个关键人物。在这个项目中,他发现一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并通过反复校准,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他的这种严谨态度帮助团队赢得了最优解。

除了专业上的成就之外,赵瑞还是一个家庭人。他与爱人的共同兴趣以及报国情怀让他们紧密相连。他们一起面对工作压力,他们会把自己的任务看作家庭的大工程。当谈及儿子的名字——赵航——代表航向,他深知自己一直守护的是太空梦想。不过,由于健康问题,他未能成为第三批候选航天员之一。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以父亲身份陪伴孩子玩乐,如拼装乐高积木构建宇宙飞船。这份幸福感源自于家人认可并为之感到骄傲,让他感到无比满足。而这些默默无闻但坚持不懈的人,是构成了我们力量的一部分,他们勇敢追求科学界限,不畏艰险,用生命书写历史。(科技日报记者)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