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80后科研者在QQ牧场展现斗志与热情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在他走向这片领土之前,已经接近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选择把这个年龄当作三十岁过,这种决心和毅力,是他成功的关键。

刚步入“80后”的行列,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之道,一有空闲,就用自己的知识去点亮社会,让更多人了解科学。他的生活状态,是忙碌,但这份忙碌充满了成就感和激情。

面对记者,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他的声音响亮,如同战士冲锋前的吆喝。在两小时的访谈中,他展现出一种立场鲜明、斗志昂扬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战士,在人生的战场上不断前进,不畏艰难。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农民家庭出生,9岁那年失去父亲,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小家庭更加困顿。作为四姐弟中的最大男孩,他以此为动力,用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时,由于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因为那里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基本不花钱。

大学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常吃不饱饭,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在野外跋山涉水学习。他最初选择的地质专业本就是因为需要在野外工作,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也没有放弃。这份坚持最终让他的兴趣深化,为将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即使“”到来也未能阻止他的热情。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37岁的他再次踏上了学习之路,这一次成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的学生。在硕士论文中,他勇敢尝试新领域,从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探索旅程。此后,再次考取博士,并成为第一批自主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已是44岁高龄的一个老兵。但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今天的刘嘉麒,无疑是一位在地学领域的地球英雄。他十几次攀登长白山、三次征服青藏高原、二度探访南极,将火山活动规律与气候变化相联系,被认为是中国火山研究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而这些成就,都源于那个决定性的选择——做出了不同于众人的科研主题:新生代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至今,其硕士及博士论文中的数据结论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这一切都是他那些无眠夜晚和辛勤劳动所得的一部分。

现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比40多年前增长了100倍以上。刘嘉麒鼓励青年思考读研目的,要树立远大志向,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同时要找到自己的‘成长点’,不好高骛远。“真正远大的目标必须从眼前一步一步做起。” 他说,“不要以为自己年轻还有时间,就不着急。你若能比别人多前进一步,以后的路可能会变得简单。”

尽管早已过退休年龄,但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忙碌,只不过现在他的焦点转移到如何将硬邦邦玄武岩拉成丝,以此帮助企业开发适用于民用等领域新型纤维材料。这对于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对推动产业升级意义重大。不仅如此,每到一年,就是给百姓带来更多科学知识的时候,也正是刘嘉麒每月二三十场科普报告以及地方咨询服务的时候。不过最近5月份,还荣获了一项李佩教学名师奖,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是对其教育事业的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回馈社会的大好机会。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又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

虽然刘嘉麒曾经站在科学顶峰,但是对于未来充满期待。他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地质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在一些基础理论方面,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国内使用技术手段虽先进,却绝大部分来自国外;目前理论虽然不断进步,却还未达到新的突破点。而这,就是当前最需要时间的地方——创新创造新的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更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