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山村,远离尘嚣的1483年11月3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的人物诞生,他将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大师。这个时代的德国经济繁荣,但分散性强,无统一国内市场,这种结构使得国家陷入了割据状态和混乱之中。天主教会趁机扩张其影响力,僧侣们无恶不作,使整个国家陷入“混沌”之中。
年轻时期的路德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并决心进行宗教改革。他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学习神学,并坚定地信仰着个人虔诚信仰即可获救这一观点。这直接挑战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地位。
1508年,路德成为维登堡大学教授,他开始撰写《九十五条论纲》以反对教皇利奥十世赎罪券制度。这份作品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共鸣,不仅点燃了德国资产阶级与宗教改革者的火焰,还让他成为了全民族的代言人。
1519年,罗马神学家约翰·艾克与路德在莱比锡进行辩论,在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艾克狼狈不堪。同一年出版了一百多本书籍,其中包括他的十三本著作,被认为是宗教改革三大论著之一。在这些著作中,路德攻击的是整个封建神权,而非某个具体人物或机构,他提出了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廉俭资产阶级宗教,从而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封建主义法律。
这种思想激发了人民的情绪高涨,他们拥护路德,同时也被视为敌手。一度面临威胁后,路德毫不动摇,最终拒绝回归于天主教会。他的决断进一步划清界限,也鼓舞了西欧其他国家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并渴望类似的变革。
154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为讨伐这位叛逆者而召开。当时情形极端严峻,因为这是对整个罗马天主权控制体系的一个挑战。在会议上,以坚定的态度和理性力量表达自己的立场,即便遭遇人身攻击,也没有退缩。而最终还是被宣布为“不可法保护之人”,不得立足,只能隐居到瓦特堡继续翻译圣经。
1545年的圣经翻译工作,对于推动语言统一具有巨大的意义,并且作为思想武器给予人民更多抵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还促进了解放运动。但当农民起义试图将宗教改革转化为更广泛社会变革时,由于恐惧和现实考量,路 德选择站在压迫者一边,与他们合作镇压农民起义,最终背弃人民支持他至上的革命精神。他在晚年的文章中明确提出要用暴力手段消灭那些参加农民暴动的人们,这些行为令人厌恶,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功过参半的一生路径走向结束。
1546年2月18日,在出生地艾斯勒本去世,当时享有63岁寿命。虽然他可能犯错,但恩格斯评价说:“我认为,我可以把Martin Luther称为我的时代中的伟大人物。” 他无疑是一位创造性的先锋,是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