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乾的反复诠释豫剧红灯记中的演绎艺术

李振乾:曲剧艺术的不断探索与传承

1951年,李振乾在洛阳县第九区(寇店)李家村首次登台,以《卷席筒》中的玉妮一角展现了他早年的才华。随后,他在多场活动中演出,逐渐为人所知。

1953年,李振乾上了高跷,为曲剧社庆祝农村互助组、初级农村合作社成立和欢送义务兵等活动增色不少。他的表演生涯从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57年,他在曲剧《花庭会》中饰演高文举,小有名气,这标志着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专业的道路。1958年,他考入偃师市曲剧团,并开始接受更系统化的训练。

1961年,李振乾拜师于京剧教练李保庭先生习武,同时也学习了刘景乐、张太玉和裴和尚等曲剧名家的技艺。他深谙“境有心出,心随境转”的艺术原则,将生活细节融入戏曲舞台上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1973年,李振乾调往洛阳筹建洛阳地区曲剧团,并曾任业务团长。在这期间,他代表该团赴河南省汇报演出《战旗永红》,创演贾玉春一角受到好评。此外,还有其他几部作品如《红色娘子军》、《逼婚》等,也是他这一时期的亮点之作。

1981年的电影《背靴访帅》中,他创作并饰演任堂辉,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艺术水准。而1982年的北京汇报演出,更是让他的名字广为人知。京剧大师李万春先生对他的评价是:“俊美扮相、音腔洪亮、身段干净利落,在戏里恰到好处。”

自编自导自演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同他创作并主持的专场展览——《刘海砍樵》,以及改编自历史故事的小品——《关公与貂婵》,都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至于成就,那些荣获奖项、发表论文,以及其个人作品被录制成磁带光碟发行国内外,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努力,也昭示着一个时代对于中国戏曲传统工艺的一种珍视与推崇。此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能详述其更多作品,但这些作品无疑都是Li Zhenqian先生对民族文化宝贵贡献的一部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