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传奇程学勤的音符与舞台

黄梅戏传承:程学勤的音符与舞台

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程学勤耳濡目染于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这些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六岁时,他偶遇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痴迷上了音乐。

上中学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他每天晚上上自习时就坐在门口听剧团排练,一直到散戏。痴迷音乐的程学勤还特别有天分,上小学时他就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十二三岁时买不起用蟒皮做的二胡,他就自己动手用皮做了一把二胡。因为二胡拉得特别好,1954年,初中未毕业的程学勤就被民众黄梅戲剧团招进团从事主胡演奏。

1955年,程学勤遇见了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他聽了時老作曲《春香傳》後,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寫出这样的曲子就好了,由此他開始涉足作曲領域。他雖然從未經過專業音樂學院系統學習,但只靠一邊工作一邊自學樂理和黃梅戲系統知識構造,对音樂熱愛加上勤奮好學,使得他很快勝任了作曲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心血付诸于创作之中的作品中,每一次编排、每一次改良,都如同对黃梅戲的一次新的探索與發現。

1984年他的《渖婿招婿》在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中获一等奖;1988年他的《公主与皇帝》在安徽省第一届艺术节上获作曲奖;1990年和1992年作为其它几部作品一样,在国家级各类大奖赛场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等荣誉;2000年的电视剧《山乡情悠悠》则赢得“2000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然而对于程学勤来说,最珍贵的是观众们对他的认可,而不是那些荣誉。他说:“创作出的东西如果能够让人喜欢,那才是最大的荣幸。”而且,在程序化信息时代,即便没有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去参加各种比赛或展览,但通过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古老艺术形式被更新,更重要的是新的一代继承者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继续前行,为这份充满灵魂的声音画绘新的篇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