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的主要将领之一,也是南明永历时期的权臣。他的早期经历和成长在元朝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随从张献忠起义,因骁勇善战,受封为平东将军,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为张献忠义子,张献忠赐姓为张可望。在此之后,他与李定国等人一起参加了多场战斗,并在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入川后,共同率领部队退守云贵地区。
在随后的岁月里,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出现了矛盾,他们关于联明抗清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内讧和对峙。尽管他们一度达成了联同南明政府以恢复中原的大目标,但由于个人利益和对抗意志的不同,他们最终未能实现这一愿景。
同时,由于内部矛盾加剧,以及对李定国实力的嫉妒心理,不断影响着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两人的不共戴天。这一动态对于整个大西政权乃至整个中国抗清斗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1652年(永历五年、顺治九年),李定国在桂林迫使清定的南王孔有德兵败,一时声威大震,而这也引发了孙可望对其战功的嫉妒。此外,在宝庆之败中,由于内部矛盾和阴谋篡位,最终导致了孙可望失败并被捕捉。他死于1660年的具体原因仍然是一个谜题,有说法指他是在狩猎时遭到清军射杀,有说法则是病逝。在他的生平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人物形象,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武将,也是一位政治家,其行为及其决策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都留下了一笔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