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北洋水师覆没,犹如一场悲剧的幕落。四支水师中的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除了广东水师派出三艘军舰北上参战外,其余三支水师都选择了观望,不愿意参与到战斗之中。
这场战争的背景下,清廷高层缺乏一个明确的应对策略。在宣战前夕,日本已经设立了统帅部——大本营,而清政府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统帅机构。这导致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清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状态。
开战初期,李鸿章作为主导者,他给出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希望能够避免正面冲突。这种试图占据道德高地的态度,却让前线将士感到迷茫和无力。而在平壤大战时,由于总指挥叶志超不敢决断,最终导致了失败。
此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各水师之间存在着勾心斗角和私人利益驱动的情况,这进一步削弱了整体抗敌能力。在南洋舰队曾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两艘舰船的事例里,也反映出了这一点。
最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慈禧太后支持下,由李鸿章主导的大规模作战计划,也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他强调北洋舰队要守住海口,但同时限制其作战行动,这严重影响了北洋舰队的胜算。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都因为这些限制而遭受重大损失。
陆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清军将领们畏敌怯戰,与李鸿章治下的腐败现象紧密相关。在平壤防御战时,有些将领竟树白旗停止抵抗,而赵怀业等人则贪生怕死,将重要物资换成私财,或是坐视部下陷落。大连湾守军更是放弃所有防御设施,让日军轻易获得补给站的地位。而旅顺地区,则因龚照等人的逃跑而轻易陷落。
最后,当日军进攻辽东时,尽管清军有优势兵力,但由于缺乏斗志,最终迅速溃败。这一切都显露出了一种深刻的问题:中国似死猪卧地任人宰割,是当时的一种普遍景象。此次甲午战争不仅使得中国丢失了领土,还加深了国内社会矛盾,并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