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中央权力的衰落日渐显著,出现了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对抗态势,一些强大的藩镇拥兵自重,不缴纳赋税。唐肃宗和代宗时期的姑息政策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最明显的是德宗时期四王二帝之乱,这场动荡事件充分暴露了藩镇势力过于横行无忌。在顺宗时期,尽管尝试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但仍未能成功。
宪宗即位初期面临着各种矛盾纠葛交织、局势危机重重的情况。他深刻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并抓住有利机会,以削弱藩镇为目的,逐步推进了一系列中兴措施。这段时间被视为元和中兴,即唐朝恢复到正轨治国的一段历史。
随着长时间内战的消耗,各地藩镇实力也逐渐削弱。乘此良机,唐政府利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这些地方军事力量,将多年以来受到影响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重新并入中央政府管辖,使得整个国家再次实现了统一,这一时期被称作“元和中兴”。
然而,在这一期间外部威胁依然存在,如吐蕃、回纥以及南诏等民族,以及内部问题如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继承都由宦官决定,以及节度使在地方上拥有独立于中央的大部分管理权限,都成为唐朝面临的问题之一。
在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由于皇位继承问题激化,加上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阴谋毒杀宪宗,最终导致宪宗去世,其子穆宗登基。但是,“元和中兴”这个词汇更多地是一种赞誉,对唐宪宗统治期间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肯定,而非实际上彻底解决了割据根源的问题。事实上,当宪宗去世后,不久便又出现了各 藩镇反叛或不听朝廷指挥,同时形成新的专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