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朝末代皇帝在处理国政时,故宫空荡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不在故宫办公,而是他的工作方式与前任明朝皇帝大相径庭。在清朝,皇帝并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来说,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
网络配图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即位、婚礼、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明朝有正 朝和常 朝,其中朔望朝主要是指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在奉天殿(后改名为“金銮殿”)举行,以示尊贵,但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象征性质,不涉及国家事务。而日 朝则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听政”,但也仅限于简短仪式后的奏事程序,不涉及深入讨论国家政策。
顺治二年,顺治帝改名太和殿,并开始实践一种新的制度,即“御门听政”,即每天早晨接受各部院长递交奏折,但此过程同样被认为是一种象征性质,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
到了康熙时代,他更喜欢在畅春园内听政。这座园林位于北京城南,是康熙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他曾经写下《御制畅春园记》,赞美这里既能避开喧嚣,也能享受自然之美。因此,除了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多数时间就在畅春园进行行政工作。此后雍正也继承了这一习惯,将圆明园升格为自己的居所,并对其进行了扩建,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宫廷区,有着完整的空间序列,可以分为“外朝”和“内寝”。
乾隆时期,他也经常在圆明园办公,有些时候会离开紫禁城到热河或其他地方避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管理着帝国,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