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5年6月,清军攻陷了南京。同一年,李自成的命运在九宫山走到了尽头。一年的激烈较量后,南明和大顺双方都落得输家,而满清则稳固了自己的江山。李万刚认为,这一切与史可法那时候联手清军灭掉李自成的举动有关联,那时史可法没有能够有效地调控那些野心勃勃的将领们。这位英雄虽未能完成千秋大业,但却以忠诚著称,他的一生被后人溢美为传奇。当时,史可法负责督师江北,他眼看着李自成和清军正相互扯皮,同时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可以帮助明朝收复失地。但是,史可法竟然向朝廷提出了一份奏章,在奏章中他说:“如果敌人(指清军)能够消灭这些强盗,那就是对我们有利的仇恨。如果他们来到河边,我们可以派遣官员去迎接他们。如果敌人有助于我们的行动,而我们反而拒绝,那么敌人的意图就会转变为要攻击我们。而且,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就会错过这个机会。”他请求朝廷命令兵部召集廷臣商讨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并迅速准备文武人员前往或直接通报给多尔衮或者其他九个酋长,并且要求银币和必要的人员等待通知。
然而历史证明他的看法不过是空谈。在那个时候,他面临的是两个敌人:一是“寇”,即李自成;二是“虏”,即清军。尽管这两个敌人才开始展开激烈争夺,“寇”已经被“虍”赶出了北京逃往陕西,而清军主力也暂时被牵制住,不得不先处理南明小朝廷的问题。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明朝从中获益甚至重建大好时机,但是由于力量弱小的小朝廷无法两面作战,更需要把握好方向。不过作为南明兵部尚书、首席将领的史可法,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将注意力放在了北方的“寇军”上,对外族“虍”的威胁置之不理,即使幻想着能与外族联合抵抗内部威胁,这种战略上的失误无疑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