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5年6月,清军攻陷了南京,而同一年,李自成的命运也随着九宫山上的悲剧而终结。整个这一年的斗争,南明与大顺双方都遭遇了失败,最终满清得以稳固其江山之基。李万刚认为,这些结果与史可法联手清军消灭李自成的决策,以及他缺乏调控各路将领的智慧不无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史可法未能完成他的伟大事业,但却留下了一份忠诚和勇敢的名声,这种溢美之词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当时,史可法作为督师,他在江北地区指挥作战,当李自成和清军正处于激烈对峙的时候,这本应是明朝重新夺回失地、复兴江山的大好机会。但是,在这关键时刻,史可法竟然向朝廷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上奏书。他提出,如果清军能够有效地消灭李自成,那么即便他们是一股外来侵略者,也可以视为我们复仇的一次机遇。他还表示,对前任官员马士英等人的行为持有同情,并建议采取措施,与清军建立联系,让文武百官前往或者直接通报给多尔衮等九酋,以银币作为礼物,并准备一批官役以及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经费,以确保任务能够迅速完成。这一切都旨在促使“寇”(李自成)和“虏”(清军)之间相互牵制,从而使得明朝能够趁机反击。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他这样的看法不过是在遥不可及的地平线上筑起了一座幻想之城。面对的是两个敌人:一个是那些被称为“寇”的农民起义领导者,即李自成;另一个则是那位带来了毁灭性的“虍”,即满洲鞑靼人。但就在这个时候,“寇”与“虍”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生死攸关的较量。“寇”被迫逃离北京,被赶到了陕西,而这些来自东方边疆的主力也因为不断交战而暂时无法全力以赴去打压那个弱小且新生的南明政权。这句老话说得好:“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正是在这个时候,如果南明能够把握住机会,从内忧出发,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地方,或许就能获得胜利。但遗憾的是,由于兵部尚书兼首席将领史可法做出的错误选择,将力量分散至了北方,那个既危险又虚幻的情景中。而对于那真正威胁国家安全的外族——满洲鞑靼,则置之不理甚至幻想着可以与他们联合起来抵御另一股更大的威胁,这样的战略失误无疑埋下了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