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中,党项羌人的来历与习俗被深入探讨。这个民族的名称“党项”源自中原汉族,对其称谓,最早见于隋代史书。在吐蕃语中,他们被称为“弭药”,而北方的突厥族则称之为“唐古特”。西夏辞书《文海杂类》将“蕃”解释为“党项、弭药或番人之谓”,反映了对这一词汇含义众说纷纷的不同解读。
羌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汉代已发展到150多个部落,并曾一度内迁至河陇及关中的地区。魏晋后期,随着羌族势力的衰弱,有些部落被吐谷浑所征服,而一些则逃居川蜀西部深山野谷,或从青海进入。这一时期的党项羌人应是由汉魏时期居住在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西羌各部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成员之一。
隋唐时期,党项羌人的活动范围扩展至今青海河曲到四川松潘一带草原山岭,其势力范围达到三千里。此时他们仍然是一个力量相对较弱的小型民族,但依旧受到唐朝保护与支持。在与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的情况下,党项羌成为了唐朝争取和笼络对象之一。
以游牧生活著称的党项人皮肤黧黑,牙齿雪白,他们眼睛深陷、高大身材、剃秃发戴耳环,以毛毡帐篷为家,这样的生活方式便于随机移动。他们是一个骁勇善战且好勇善猎的人民,“复仇心理极强”;如果无法亲手斩杀仇敌,则会寻求邻里的帮助。如果双方能通过盟誓仪式和平解决恩怨,就要发誓不再复仇。
在婚姻习俗方面,尽管保留原始收继婚制度,但允许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可以被兄弟或侄子娶回家。而对于爱情忠贞,他们愿意身殉情表示爱意。死后实行火葬,这种丧葬习俗保存了很长时间。
由于居住地气候恶劣干燥,不懂农耕,不种庄稼,只以牦牛、马等动物供食,同时没有文字和历法,只依靠自然现象计算年岁日月。这群游牧民以姓氏或居住地命名部落,其中拓跋氏尤其强大,是建立西夏王国先祖们所来自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