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源自唐朝以前的鸱尾和明朝以后的螭吻,是龙的第九子,以平生好吞著称,其形状如四脚蛇剪去尾巴,拥有鱼龙结合体的外观。据说它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并且有能力吞火。
传说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提到大海中有一种能喷浪降雨、驱除魑魅的鱼虬尾似鸥鸟。因此,在当时脊兽鸱吻并非龙形,而是呈现出鸟形或鱼龙形态。在清朝以后,龙形的鸱吻逐渐增多,它们表面刻有龙纹四爪腾空,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之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能吞万物,因此被用来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它们喜欢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间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螭吻这个词读作chī wěn,其寓意在佛家中有驱凶辟邪的作用。由于其性情好望喜吞,所以人们常把它用作建筑物装饰尤其是在屋脊镇火做张口状,并以一剑固定之。这从古代图腾崇拜演变来看,可以看出鱼变成龙是因为古代以鱼为图腾氏族融合到了龙图腾民族,这样的族徽也跟着起了变化,从原本的渔业生活到后来的农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比如“鲤鱼跃龙门”、“登者化龙”,即渊源于此。
随着时间推移,“鲤鱼跃龍門”又被用来比喻科考,即考生通过考试就像鲫魚跳过龍門一样,一夜之间由普通学生蜕变为学霸,这样的比喻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展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