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克鲁斯监制并主演的《刺杀希特勒》将在内地上演,讲述了1944年7月20日,“独眼英雄”施陶芬贝格对他的元首希特勒实施了刺杀行动。倘若历史可以假设,二战的历史或许会因此改变。但是,虽然头发被烧焦、耳膜被震坏、两腿被灼伤、裤子被撕成碎片……希特勒却侥幸活了下来。在中国人眼中,施陶芬贝格的命运似乎与当年的荆轲一样悲壮。
文/赵海建
1944年初夏,苏联红军逼近德军的老巢,盟军亦在诺曼底登陆成功。纳粹德国彻底失败的结局已是无可挽回,内部出现了企图推翻希特勒、成立新政府及与美英议和的秘密组织,他们制定出了代号为“瓦尔基里计划”的行动计划。施陶芬贝格上校成为这个组织的核心人物。
1944年1月底,在东部前线作战受伤的22岁德国陆军中尉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突然接到一封电报,要求他立即归队。当他返回部队后,他惊讶地发现,这封电报是施陶芬贝格发出的。
带着定时炸弹去见希特勒
施陶芬贝格对克莱斯特面授机宜: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一批样品已经生产出来,由于这次试穿并不需要真的爆炸,所以他们决定找个时间请一些高级官员来检阅,但最终因战争结束而未能实现这一点。
于是,他们只能等待下一次机会。在1944年的6月份,一次新的机会来了——施陶芬贝格被提升为弗洛姆将军参谋长。他决心着手进行策划和准备,并反复练习用残剩的手指安装操控英国制定的定时炸弹。
第二次机会是在7月15日,当时只有戈林不在场,而对于是否要选择这个时候进行刺杀,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这样可以确保所有三个人都同时死亡。但由于没有得到最后确认,这次行动也未能成功进行。
第三次机会是在7月19日,当时有消息说希姆莱和戈林都不在场。这一次,无论另外两人是否在场,都要尽力完成任务。所以当天晚上,他便开始做好准备工作,对自己的副官哈夫登中尉说:“我今天可能不再回来。”
7月20日早晨阳光灿烂,与往常一样温暖,但这个春天不同寻常。一位负责接待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人发现他的皮包非常重,而施陶芬贝格神态自若:“我们有很多事情要谈。”12点30分左右,他走进凯特尔办公室,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地形标志——桌子的中央,那里的木质桌脚正好位于房间中心,以其厚实程度形成了一道防护屏障,也就是那座木屋的一条巨大的墙壁,它阻隔开了房间中央的一个小空间,从而保护了一切放在那个位置上的物品免遭破坏。而就在此刻,没有人注意到一个细微的小变化:因为会议室外面的温度过高,一名士兵把皮包放到了靠外边的一个更厚实一点的地方,而不是平常放在中央位置的地方。这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动,却成为了史诗般事件中的关键转折点之一,因为它让炸弹远离了真正目标——桌子的中央部分,即那位坐在椅子上的纳粹领袖阿道夫·-hitler(阿道夫·希特勒)。
12:37分至13:00分之间发生的事情极其紧张但又精彩绝伦。当时人们不知道的是,那个装满恐惧和希望的心脏正在迅速跳动,每一次跳动都是生命力的象征。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刻间,最终决定性的决断出现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像一颗种子播入土壤,只需时间与爱,让它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继续追随故事发展,或许还会找到更多关于勇气与牺牲背后的答案,以及世界如何因为这些普通人的非凡行为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