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用餐习惯与食物处理规矩探秘:从东北满族的饮食文化到宫廷中的膳食管理
在清朝,皇室源自东北满族,因此其饮食习惯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每天,只有两顿正餐,即早膳和晚膳,时间分别为早上六点至八点半和下午十二点至两点。夏秋季节则提前一个小时进行。此外,还有一次小吃,但时间不固定。
宫中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负责日常及特殊活动的食品供应。御茶膳房负责皇帝的日常用餐,而宴会则由光禄寺、礼部精膳清吏司以及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在御茶膳房,有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名、庖长三人以及庖人二十名等人员。而太监数量达到一百五六十人。
每天,御茶膳房官员根据皇帝口味开列出菜单,然后经过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并备案后才开始烹饪。皇帝可以在寝宫或办公场所用餐,用餐时左边不得走过,以免打扰到右边准备用的东西。
“传膳”是将饭菜送进宫殿的一种方式,侍卫会通知御膳房将饭菜送上,然后太监们手捧红色漆盒排队进来,将各种菜肴迅速端上桌子。这时,只留下侍候太监,其余的人员退下。一位年长的侍候太监站在一旁,为皇帝布置好菜品。
待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四个太监垂手立于皇帝身后,一位年长的侍候太监站在一旁给予帮助。在桌子旁还设有几案,以备赏赐。如果哪道菜特别可口,说声“赏”,那道菜便被放入几案里,由于这是一种特殊奖励,所以需要开水加温再送往被赏赐者的住处。
为了确保安全,每道菜都会通过银制试毒牌检验,如果含有毒素,银牌就会变色,这是防止中毒的一个措施。如果试毒无误,则由其他太监尝试一次以确认无害性。只有经过这些严格检查之后,才能让皇帝享用。
由于使用了大量高级厨师制作而且新鲜材料,所以尽管很多时候看起来华丽但实际效果并不佳,这也是为什么溥仪回忆说:“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的送来的,我觉得它没有任何实效。”他还形容了一些规矩,如不能连续吃三口,不得随意谈论这些事宜,因为这是老祖宗定的家规之一,并且如果违反可能会面临杀头之刑。
因此,在清朝宫廷中,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让人们难以掌握其中真相。不仅如此,即使记录了最细微的事情,也不会记录那些涉及个人喜好的事项,因为那是禁忌之事。而即便是最高权力者也不例外,他们也必须遵循这些古老而复杂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