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尽阅,只为呈现异乎寻常的历史。当然,不仅人名需要更改,古人的名字、地名和物名也需避讳。比如那著称的龙渊宝剑,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而改称“龙泉宝剑”;山药原名薯蓣,为避唐代宗李豫之讳而改名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更换为山药。再比如清朝时期,由于康熙皇帝玄烨的谥号,所以所有“玄”字都需变为“元”字,因此唐高祖三子李玄霸被迫更改姓名为李元霸,而唐玄宗亦被尊封为唐元宗。在清人所立的墓碑上至今依旧标记着“唐元宗”。由此可见,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威至何等神圣。
然而,这些例子仍属轻微,最夸张的情况如何呢?为了让冒犯君威的人改变姓名,大唐王朝甚至组织军队进行征讨。这一奇事要从唐懿宗时期说起。当时,云南地区存在一个政权——南诏,是大唐王朝的一个属国。在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第七代国王劝丰祐因病去世,其子世隆继位。不久之后,宣宗驾崩,长子李漼即位,即成为懿宗。他按照既定的程序必须遣使向皇帝通报父王去世,并获得册封,以便成为正统的南诏国王。
然而,当使者将国书呈递给懿宗时,他突然脸色一变。原来,签署名字处署名是“世隆”,这两个字触犯了太宗李世民及玄宗李隆基两位皇帝的大忌。而懿宗本就对宣 宗逝世未有使节吊祭感到不满,现在他的名字又触犯了忌讳,一气之下拒绝册封世隆,并准备以其大逆不道发兵攻打南诏。宰相杜悰出来缓解紧张情势建议,让他们在未知中原规矩的情况下,不必动用武力,而是让他们改变名称即可。此举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恩德与宽容。大怒初定后的懿 宗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命令世隆更改其姓名,然后再次册封他为南诏国王。但为了确保新名称不会再次触犯禁忌,他还要求群臣商议新名称,最终决定命赐其名前称骠信。不过,让懿 宗意外的是,骠信并不愿意接受这个新的身份,更是坚决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名字。一旦不能获得册封,他竟然自行叛离,被自己立为皇帝,将国家命名大礼(理),并且发生了一系列战事。
消息传回长安,对此愤怒至极的大乱起来,无奈之间只能派出五万强大的军队前往征讨。但遗憾的是,此时已是不堪重负的大 唐帝国,其实力已经远非曾经鼎盛状态,更无法与几十年前抗衡,再度交战数载,也没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反倒付出了沉重伤亡。而僖 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当天,因疾病身亡之前,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名字。此后由于宦官专权和国内混乱局面加剧,加上地方藩镇日益扩张力量,大明宫内外斗争无休止,而这件事自然也不再继续追究下去。
《新史记·列传·第一百四十九》《蛮夷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