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的欧洲,东方被描绘成一个富饶的世界,那里不仅有遥远的中国和印度,还有离欧洲较近、繁荣昌盛的阿拉伯地区。这些地方拥有一些繁华的城市、兴旺的商业以及大量财富。而相比之下,处于“黑暗时代”的欧洲则是城池稀少、商旅断绝、文化落后的状态。因此,当那些骑士们听闻东方之美时,他们便心生羡慕,渴望有一天能够把那里的财富据为己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骑士们对东方越来越贪婪,即使是在他们自己的庄园里生产出的物资也无法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心愿。
那些并非长子或无地的小贵族更是因为不能继承家族遗产而四处游荡,他们希望通过远征中的掠夺来积累财富致富。无论是拥有土地的地主还是无地的小贵族,都对东方丰饶的地方垂涎三尺,只要有人带头发起行动,就会有上万名亡命徒向着这个方向前进,以期找到他们生活上的出路。
最终,这种冲动爆发了,就是所谓的十字军东侵。这场行动并非由任何普通人发起,而是一个罗马教皇,他既想从这次行动中获得宝贵资源,也希望借此机会扩大教会势力:让信仰基督教的人去占领那个地区,使得罗马教皇成为东西方共同统治者的实体,从而使得他和他的教会成为天下无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1095年的冬季,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并第一次发出前往东方“征战”的号召。他激情洋溢地呼吁前来听讲的大臣:“我们神圣的地盘耶路撒冷现在被异端占领了!这是何等令人羞愧的事情啊!上帝命令你们赶快回收我们的圣地。” 教皇的话语激励了许多骑士,他们纷纷响应道:“这是上帝的声音,我们必须遵循他的指示!”
于是,便形成了一支以十字架标志为象征的大军队伍,一批又一批勇敢但又充满野心的人加入到这场冒险中去。在第二年秋天,由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的一群骑士领主组成的大约3.4万人的十字军分散各自出发,最终经过小亚细亚半岛,最终抵达巴勒斯坦。由于当时小亚细亚及巴勒斯坦地区正处于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统治下,但这些国家因分裂未能形成有效抵抗力量,因此十字军顺利取得胜利,最终于1099年7月攻破了耶路撒冷城。
尽管历经漫长跋涉与激烈战斗,但见证了如此巨大的胜利后,十字军成员精神一振,不再关注之前疲惫不堪的情绪,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寻找珍宝与杀戮中去了。一位个别记载者甚至提到,在攻陷伊斯兰清真寺之后,大量民众遭受苦难,其中包括1,000多名没有罪过的人遭到了残忍杀害。而所有居住在耶路撒冷市内居民,无论是否信仰基督,都遭到了这群来自欧洲强盗的手掌,对其中一些宅邸,每个人都争先恐后进入者将该宅邸视为自己所有。此外还立下规矩:谁首先闯入某家宅院,该宅院就归属给闯入者,从而造成了一片混乱与抢劫。在此过程中,有些原本贫穷的小贵族竟然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
然而,在1187年,由萨拉丁领导的一支强大的反击队伍成功消灭了剩余的十字军,并且重新夺回了耶路撒伦。此后,再两次组织 十字军进行第三次和第四次远征,也同样失败退兵回到西边。十三世纪初的时候,又一次试图组织第五次远征,但是目标已经转移到拜占庭帝国身上。当时拜占庭虽然也是基督徒国家,但仍旧受到十字军进攻与抢劫,这显示出他们最初声称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这导致拜占庭帝国数千年的文化艺术遗产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总结来说,这系列事件并没有给予劳动人民任何好处,而只是令几个贵族及其家族变得更加富裕。但对于农民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场灾难,因为许多农民被骗参加战役,却无法备足装备或武器,只能跟随几位牧师盲目向着东方向移动。在途中,有许多人饿死或病死;还有很多被抓卖作奴隶。大部分幸存者也只能沦为逃兵,被土耳其人痛殴至死亡——成千上万农民就在异乡惨死。此外,还有一段历史叫做“儿童十字军”,1212年左右发生的一个悲剧性事件,当时几万名孩子参与其中,其中大多数年龄不足12岁,被哄骗参加这一冒险旅程。在海上航行期间,有船沉没;其他船只抵达埃及,将孩子们卖给奴隶贩子;德国也有两万儿童失踪,“儿童十刑”共计损失五六千名纯真的生命。
总共进行八次这样的活动持续200年,它给东西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为那些想永恒控制 东方梦想付出了代价。但即使如此,没有一个真正成功地点定它们想要探索的事物,只是在战争中的暴力流血留下深刻印记。而劳动人民则继续辛勤工作,却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