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读到一则讳疾忌医的故事典故,讲述了古代社会中的一位名医扁鹊。据说扁鹊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医学大师,其实他最初并不是以这个名字被称呼,而是在人们感激他的贡献后,被赋予了这样的尊称。
这位扁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他曾被蔡桓公召见,但当时蔡桓公并未相信扁鹊所言,反而怀疑所有医生都在欺骗患者。第一次诊断后,扁鹊告诉蔡桓公他的病在皮肤层次需要治疗,但蔡桓公并不信任第二次诊断时,扁鹊又说病情已深入肌肤层,最终第三次诊断时,虽然病情更严重地到了肠胃层,但仍旧没有得到认可。
直到第四次会面,没有任何解释或治疗,只见扁鹊转身离去。在此之后不久,蔡桓公果然因疾病逝世。由此,这个故事传开了“讳疾忌医”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害怕受到批评而选择隐瞒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们。
周敦颐在《周子通书·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正是对这种行为的批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