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王储菲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遭到暗杀。同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立即站到斯拉夫兄弟民族一边,德国则于8月初分别向结盟的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宣战。欧洲列强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也马上被卷入了战争。
没有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和斯大林及其犯下的罪行便几乎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这场冲突被称作20世纪的万恶之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奥匈帝国王储遭暗杀本来最多可以引发的是一场地区性小规模战争,而这样的小型战争在欧洲历史上是数不胜数的。但短短五个星期内,这场危机如同星火燎原,最终导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爆发。这一点对于谁应对这场灾难负责,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参与1914年7月危机的所有国家政府都把战争当成实现各自利益的一种合法手段。而这场灾难最后发展出的规模,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1914年之前几十年的时间里,欧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这一点也体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体现。没有火车,不得不说调动数百万军队几天之内是不可能令人想象到的。而且整个战争每天平均有6000人丧生,而整个冲突导致1千万人丧失性命。如果没有机关枪、重型炮、坦克、飞机以及毒气这样的武器,也无法进行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战斗。
1914年8月,本以为这次冲突会很快结束,那些开赴前线士兵,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等待他们的是何等残酷的地狱般生活。一旦开始,就再难以停止。在此之后,有幸存者的人员不是成了残疾,便是在余生的岁月中,被那些无尽而痛苦的地狱梦魇所折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更加深远与广泛范围内影响巨大的恐怖与破坏。这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为了争夺如此微不足道的地盘而互相厮杀,并且造成如此巨大的牺牲,但却从未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起义?这是一个充满迷雾与复杂性的问题,它一直困扰着研究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人们的心灵深处。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仅仅因为它自己的存在就足够凶猛,其更为致命的是其结束方式,因为它孕育了接下来的另一轮更为惨烈与毁灭性的冲突。在寻求削弱敌对势力力量方面,即使是一种策略——帮助列宁于1917年夺取政权——亦导致了不可预见且具有深远影响后果。而到了1921年的停火协定签署时,由于代表不同国家政府签字的人物身份不同,这份协定最终证明是不具备实际效力的。此举固然显得像是一个人类悲剧中的荒谬环节,但正因如此,它才成为了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得凡尔赛条约成了基于民族主义情绪而非持久平衡来制定的文件,从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以新的征服行动改变旧时代给予它们带来的屈辱感;但这些新征服行动尽管比先前的那次要庞大许多,在量度上仍无法超越过去,更遑论质量,它们将继续推翻一切曾经建立起来的事物,使这个曾经似乎已经走向安宁的话题变得更加混乱无序,同时加速着我们走向第二次全球性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戦。这两起连续不断发生的情况,再一次提醒我们,对那个我们称作“二十世纪”的世纪来说,没有什么比第一、二两次“全球范围内”极端暴力行为更能准确表达其邪恶根基之所以能够迅速蔓延并持续下去,以及它们如何将人类社会推往毁灭边缘;这种情况也是对那些同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避免或减轻这些悲剧发生的手段或策略有效性的检验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