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讲述一个讳疾忌医的故事典故,源自宋代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所持有的避讳态度。
这个故事中,我想提到的是扁鹊,这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其实他的名字并非扁鹊,但由于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就被称为“扁鹊”。他的高超医术让他成为了神医一词的代名词。这段历史,也反映出扁鹊不仅治愈了许多人的病痛,还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关于讳疾忌医成语,它来源于公元前357年,蔡桓公召见扁鹊治疗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当时,扁鹊三次诊断蔡桓公的病情,但每次都遭到了蔡桓公的怀疑。直到第三次,他没有直接说出病情,而是转身离开。后来,当有人问起原因时,扁鹊回答说蔡桓公已经没有救治之机,最终果然如预言般,他因病去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讳疾忌医指的是人们往往因为害怕批评或面临失望,所以选择隐瞒自己的问题,不愿意接受帮助和改正。这不仅体现在古代,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