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讲述一个讳疾忌医的历史小故事,这个故事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个成语出自宋代学者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中的话:“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它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感到畏惧,害怕他人的批评,所以选择隐瞒,而不是去改正。
扁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生,他的名字虽然现在被称为扁鹊,但在当时他的名字并非如此。百姓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感激他对他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卓越的医学水平。在公元前357年,扁鹊被蔡桓公召见,并留下了一个讳疾忌医的成语。
这件事情发生了这样的情形:第一次,当扁鹊见到蔡桓公时,他就说蔡桓公患病需要治疗。但蔡桓公并不相信,还跟随从的大臣们说这些医生都是会给健康的人找病来治。第二次,当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时,他又告诉蔡桓公他的病已经到了肌肤层面,需要立即治疗,但结果还是没有得到信任。
第三次当扁鹊再次拜访时,他终于直言不讳地告诉蔡桓 公他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更需紧急治疗。但是依旧遭到了拒绝。这一次,在第四次拜访中,没有任何交谈,只是一走而已。当问及原因时,扁鹊回答说“您的病已经不属于我能救治”的范畴内了。不久之后,果然如同预言一般,蔡桓公因病去世了。
由此可知,“讳疾忌医”这个成语代表了一种现象,即人们为了避免受到批评或责难,就选择掩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积极采取行动去解决它们。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心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个故事的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