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嗟来之食的来源
在古代文献中,《礼记》中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关于“嗟来之食”的典故。其中,饿者豕袂辑屦,贿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履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说:“予唯不识哀来之施,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这段文字描述了一个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的情况下,一位名叫黔敖的人想施舍给那些挨饿的人,但他的态度傲慢和带有侮辱性,因此被那位饿汉拒绝。
2、嗟来之食的含义
"嗟"在这里是一种不客气的招呼声,而"嗟来之食"则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即对施主的轻蔑和对待受助者的尊严感受到的伤害。
3、嗟来之食背后的故事
这段历史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齐国正遭遇严重饥荒,不少人因饥饿奄奄待毙。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位富裕人士名为黔敖,他决定做些善事,为困难的人提供一些吃的东西。他将这些食品摆放在大路旁边,以便随时准备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一位衣衫褴褛、肤色蜡黄且显得极度疲惫的人走进了他的视野。这个人的眼神空洞,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生活上的希望。黔敖没有等待这个人靠近,就自信地高声喊道:“喂! 来吃吧!”(“嗟! 来食!”)他以为自己所展现出的慈悲心会得到对方的认可,并因此获得更多人的赞誉。
但事与愿违,那个衣衫破旧者抬起头,抚摸着自己的衣袖,然后冷漠地瞪着黔敖。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接受像你这样的‘假仁假义’才到现在这种境地。”然后,他转身离去,没有再看回一眼黔敖或任何其他物体,只留下一句遗憾的话语:我宁愿忍受饥饿直至死亡,也不会接受你的施舍。
此刻,黔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便急忙追上前去,对那个坚韧又自尊的人致歉,并请求他们接受他的馈赠。但那个人物依旧坚定地拒绝了,每一步都透露出一种超越生理需求的心灵强大,他们选择了以尊严结束生命,而不是为了虚伪与卑鄙低下的恩惠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