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嗟来之食的来源
在古代文献中,《礼记》里有一个关于饿者豕袂辑屦,贿然来的故事。黔敖左奉食,右执器物,对着那人说:“嗟!来食!”扬起目光看着对方,却自责地道:“我为什么不懂得‘嗟来之食’的含义,以至于让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随后,他深感羞愧,不仅未能施以援手,还被对方谢绝,最终没有吃下一口而死去。
2、嗟来之食的解释
“嗟”字本意为不客气的招呼声,而“嗟来之食”则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当一个人因饥饿走向别人的门槛,被人傲慢地叫嚷着给东西时,这种情景便是“嗟来之食”的典型例子。
3、关于“嗟来之食”的传说
在春秋时期,齐国遭受了极重的饥荒,大批民众因为饥饿挣扎。有一位名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摆放了一些食品,准备施舍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然而,当一位衣衫褴褛、面色蜡黄的人走近的时候,黔敖早已准备好他的善举。他高声喊道:“喂!过来吃吧!”("嗟! 来食!"),他以为这份施舍会得到人们热烈欢迎和感激。
然而事与愿违,那个饿汉抬起头,将袖子摇晃几次,用一种轻蔑而坚定的眼神瞪视着黔敶,然后低语道:“我才不会接受这样的‘慈善’呢,我宁愿挨饿至死。”他转身离开了,没有再看回那个满脸尴尬的施主。
这件事情教训了黔敆,让他意识到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实在太过自私和虚伪。最终,他追上前去,对那个人表示歉意,并请求他们接受他的帮助,但那个坚韧不拔的人依旧拒绝,最终选择了宁死也不吃那份带有侮辱意味的恩惠。在这个故事中,“嗟来之食”成为了对傲慢与假仁假义的一种讽刺,也反映出古代社会某些问题:贫富差距以及人们对待困难同伴的心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