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嗟来之食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的一部名为《礼记》的书籍中,有一段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黔敖的人,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面对严重的饥荒,他想施舍一些食物给挨饿的人们。黔敖准备好了食物和汤,在大路旁摆好,一边拿着左手持食物,一边端着右手中的汤等待着。
2、嗟来之食的含义解析
“嗟(jie皆〉”在这里代表一种不客气、甚至带有侮辱性的招呼声。而“嗟来之食”则是指这种带有轻视与鄙视意味的施舍行为。它反映了古人对于贫穷和饥饿者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待困境者的态度。
3、关于嗟来之食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遭遇了一场连年凶荒,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奄奄一息。那时候,人们为了生存已经到了极限,而那些富有的贵族却只会以冷漠的心情去看待这些受苦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黔敖这个人物想要通过施舍来显示自己的善举。
然而,这位饿汉并没有被他的善意所动摇。他走近黔敖,用袖子遮住脸,以免他看到自己过分衰弱的情形。当黔敼傲慢地喊道:“喂! 来吃吧!”(“嗟! 来食!”)的时候,那个饿汉抬起头,不仅没有感激,而是在轻蔑地瞪了他一眼,然后抚摸衣袖说:“我就是因为不接受像你这样‘哀求’或‘施舍’来的东西才变得如此乞丐一般。”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于高级阶层恩惠的一种排斥心理,也表明他们更珍惜自尊自主,即使面临生命威胁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这背后还透露出一种对平等与尊严追求的心理状态,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提出了质疑。
最终,那个有骨气的人宁可选择死亡,也不会低头接受黔敼那份带有侮辱性的施捨。这场风波让黔敼感到羞愧,他赶紧向那个坚韧的人赔礼道歉,并请求他收回之前的话,但对方依然坚决拒绝,最终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