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狐社鼠:隐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关于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
在晋朝时期,统治阶级非常注重门阀制度,世家贵族与新兴贵族的地位差异悬殊。在山东临沂王家,是享誉海内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家的后起之秀王敦,就娶了晋武帝女儿襄城公主为妻。
随着晋室南渡,失去了对北方的统治权。司马睿在南方称孤道寡,建立东晋王朝,并定都建康(今南京市)。为了拉拢世家贵族,用王敦堂弟王导为丞相,封王敦扬州刺史,并训练精兵良将。
当时老百姓讲:“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首都建康位于长江下游,而王敦率军屯驻上游,对京城产生极大的威慑力。晋元帝知道这一形势对自己不利,就任命刘隗和戴渊防范他。但是这也让刘隗成了“藏在神庙里的老鼠”,而要捉此鼠,便需损害神庙,不得不小心翼翼。
322年,虽然刘隗被杀,但他的忠诚得到人们赞赏。而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中,无论是谢鲲劝阻还是最终结果,都体现了“城狐社鼠”的深刻寓意——那些依靠强者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在他们失去保护的情况下往往会受到报应。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说:“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说明即使是一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也可能因为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害。此外,《晋书·谢鲲传》提到:“隗诚始祸,而城狐社鼠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成语如何通过一个具体事件得以诞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以警示人们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力量,更不能成为那种只会利用别人却不会自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