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穿梭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中反复演绎传统文化的魅力

旗袍的魅力源自其典雅而高贵的美,文化内涵所决定的品位限制了它的大众化,同时对穿着者提出了苛刻要求,不仅在身体上,还在内涵与气质表现上。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感,一种静止的典雅之美。

作为中国民族服饰的一部分,旗袍起源于满族妇女的长袍,由此得名“旗袍”。清末时期,旗袍样式主要模仿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以宽大、平直为特点,衣长及足,多用绸缎制成,上面绣满花纹,并有滚边。随着时代变迁,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三十年代,其袖子和下摆设计不断变化。

1911年的辛亥风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普及扫除了障碍,同时也放松了传统礼教与风化观念,对女性服制等级森严带来了改变。女装流行上衣下裙造型多样,上衣有衫、背心等变化,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等款式多样性显著增加。在这一时期,领、袖、襟、摆都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而衣摆则有方圆不一、二短三长等变化。

随着满族统治政权消亡,旗袍穿着者减少,而西式中式装扮盛行。此时旧式旗女长袍被抛弃,而新式标志性的现代版块 袖开始酿成。在简洁趋势和淡雅色调影响下,它们更注重体现自然之美,从最初以马甲形式出现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所知的新型flag dress。

20世纪初,“flag jacket”曾是流行趋势,其中包含喇叭形宽大袖子的短衫外套前后摆及地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这两部分合二为一形成现代flag dress。而之后两年,在边缘改动增添装饰引发繁复变化,但保持旧款广阔平直风格保留传统裁剪方式不露女性身段。但不久来看,又逐渐缩小袖口和滚边宽度至今为止。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洲影响,该潮流如潮水般波动,无论是在长度缩短还是腰身收紧方面展开竞争。此间还有加强简约设计或收窄开衩高度以及伸缩袖子长度,以及领口调整高低角度之争,最终产生了一系列不同款式,如有的加深腰线或者有些再次回归传统元素。但到了1929年4月16日之后,一项严格规定将其定作正式正装,在重要庆祝活动中中国女性必须穿戴该款登场,比如升国歌仪式、中秋节庆典或其他正式场合。这使得Flag Dress成为了国家象征之一,用以表达尊重与身份认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