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探秘放爆竹的起源与我国放鞭炮习俗之谜

我曾经好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每到新春佳节,就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虽然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但在小城镇和农村,每个人都热爱这传统习俗。在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小孩子放的小爆竹发出“批劈啪啪”的声音,而大人们则放的大爆竹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轰隆隆”。甚至连挂在高楼上的一串串爆竹,也会持续不断地响起,仿佛要把我们的耳朵震聋。

我开始思考,那些明明没有竹子的东西为什么叫做“爆竹”?又为什么只有在新春年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才会有放它的习惯?

原来,最早的时候,“爆竹”确实是用真实的竹子制成。那时人们将竹子锯成一段一段,将两端留下并扔入火盆中。当这些保留着密封空气的半截空心筒被热量激化时,它们就会突然间以巨大的力量炸裂开来,这个名字就这么得名了。

关于为何要特别在新春年节期间燃放这些物体,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据说,在中国南方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被覆盖着无数根长长的地笋。这个地方居住着一种怪异生物——山燥,他只有一条腿,却比普通人更加灵活。尽管他不怕人类,但只要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临近,他就会悄无声息地溜进村庄偷窃食物。当人们发现他的行踪,他们便拿起棍棒追捕他。但不幸的是,无论是抓到哪个山燥都会导致所有接触过他的村民患上一种奇怪病:有的身体冷得瑟瑟发抖,有些则全身冒出丝丝烟雾,痛苦极了。

正当大家不知道如何对付这些恶劣的小精灵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片地区的人们以砍伐树木为生,他们常常丢弃未使用部分在地面上堆积起来。一天,当几个男孩去附近森林采集木材时,因为饥饿,他们决定用那些废弃的地笋煮食。在此同时,一群山燥正在靠近他们。这时候,正在煮食的声音突然变得巨大,使得远处站立着的一群山燥感到害怕,不敢靠近。此刻,那个机智男孩想到了可能是那急促响亮的声音吓走了它们。他于是再次加入更多的地笋,让声音更加强烈。果然,那几只山燥惊慌失措地逃向更高的地方,从此以后,每当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当村民们点燃火堆,用其产生的声音来驱赶那些可怕的小精灵。

自古以来,“爆竹”就是用于驱鬼、辟邪、逐瘟等目的。而根据历史记载,这种风俗已经存在于唐朝之时。在世界各地,我国首先开发火药后,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展至包括制作与演示用的工具。当人们发现使用真正的地笋太麻烦,便试图模仿它们制造纸质替代品,并且填入火药。一点即使能听到响亮而短暂的声音,然后消失。

随时间推移,更复杂的手法出现了,比如花炮,它们既有单独响一次,又有重复多次;既像真正的地笋一样粗壮,又像麦穗一样细小。真是五彩缤纷、种类繁多。

现在,每当家庭庆祝喜事或遇到重大节日,都会举办盛大的鞭炮活动,以表达庆祝的心情。而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对于那种简单却引人注目的“彭-啪”的声音和光芒也感到不足,因此烟花诞生了。在头几个夜晚、新春年节前夕,你可以看到孩子们穿梭于街道与巷弄之间,与其他朋友嬉戏玩耍,在闪耀光芒和浓厚烟雾中度过整夜打“烟花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