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魅力源自其典雅而高贵的文化内涵,这种内在品位虽然限制了它的大众化,但也对穿着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对身体形态的挑剔,也反映在其气质和内涵上。旗袍所需的背景、环境和氛围同样显著,它是一种距离感与静谧美相结合的服饰。
旗袍起源于满族妇女长袍,故名“旗袍”。清末时期,旗袍风格主要借鉴了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特点是宽大平直,衣长及足,以绸缎为材料,并布满花纹,上下摆均有滚边。随着时代变迁,从清末至三十年代,袖口和裙摆经历了从宽到窄,从长到短再转回来的变化。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普及开辟道路,同时放松了传统礼教与风化观念,对等级森严的服制产生影响。在这一时期,女性服饰以上衣下裙为主,上衣形式多样,如衫、背心等,而领型、袖型各异,每一部分都镶嵌有滚花或刺绣。此时服装趋向于平民化与国际化,自由变革已成定局。由于满族政权消亡,旗袍穿戴者稀少,与此同时西式中式装扮交织并存。
旧式旗女长 袖被抛弃后,一些新式设计开始流行。这一时期衣服简洁淡雅,更注重展现自然之美。一开始,马甲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形式出现后逐渐演变成带袖款式,便成为现代版图上的雏形。据说上海女学生是促进这种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们既代表知识女性,又成为社会理想之象征,是文明与时尚先锋。
初期盛行的是“旗袍马甲”——即内穿喇叭袖子的短 袄外套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这两部分合二为一形成现代版图最初款式。而之后几年里,在边缘、袖口、襟领等处进行了一些改动增加装饰性,但仍保持原有的平直宽大风格和传统裁制方式。但不久来临,其余如缩小肩头或收紧腰身等变化出现。此后,由于受到欧洲流派影响,不断发生思潮冲突,最终导致模式变得更加复杂。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思想潮流影响,有些长度缩短,有些腰身收紧,还有开衩位置高低以及肩部长度也有所不同。“较量”在这些方面不断进行,使得样式发生明显改变,如有的减少长度,有的一致腰身等情况出现在人们面前。
1929年4月16日以后,对于正式场合中国女性必须穿着正装,即使是在升国歌仪式或者重要庆典中,也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定,比如女生们参加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的时候,都必须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打扮自己。这就让人明白,在那个时候,“正装”的概念已经十分严格地定义出来,而且强调国家身份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