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爆竹习俗的历史探秘自然景观中的传统节日声响

我曾经好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每到新春佳节,就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虽然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禁止燃放爆竹,但小孩子们放小爆竹,发出“批劈啪啪”的声音;大人们放大爆竹,那声音则是“轰轰隆隆”。有时还会看到挂在高楼窗户外的一串串连续不断地放着,甚至能震聋耳鼓。

这让我不禁想知道,“爆竹”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在新春年节的时候特别要燃放它?

原来,最早的爆竹确实用到了竹子。那时候,人们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然后保留两头的竹节,把它们扔进火盆里。当空气被热量膨胀后,“啪”的一声就能把竹子炸开,这样便得名为“爆竹”。

至于为什么要在过年时燃放这些东西,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在我国南方有一座不知名的山,全山覆盖着长长的玉米秧。山上住着一种怪人叫做“山燥”,他身高不足六寸,却行动敏捷如人。他不会害怕人类,每当旧年即将过去、新的开始临近时,他就会偷偷下山,去村庄中偷吃食物。村民们闻讯后,用棍棒追捕他,但无论如何抓到一个,都会传染给别人一种病症:有的浑身冷得发抖,有的是全身冒烟而痛苦。

直到有一次,当几个村民正在砍伐树木,他们发现可以利用被弃置的树枝来驱赶这些怪物。当他们用树枝煮食时,一些怪物因为害怕巨大的响声而远离。这让人们意识到响声可能是一种驱邪的手段,从此,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凌晨,他们都会烧树枝以防止那些恶灵再次出现。

古代人们还使用了这种方法来赶鬼和辟邪。在唐朝之前,我国已经发明了火药,并且广泛应用于各种事务。而到了唐朝,以纸卷制成、内装火药的小型爆品也逐渐流行起来,它们点燃后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随着时间推移,制作技艺日益精进,不仅有响一下和响两下的,还有大小各异、花色五彩多样的花炮。现在,每当家庆或重大节日之际,我们仍然习惯性地燃放鞭炮,以表达喜悦与庆祝之情。

然而,这种声音很快变得不足以满足大家的心愿,因为人们希望能够欣赏其光芒。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发生了——烟花诞生了。在新春年的头几个夜晚,无数孩子聚集街头巷尾,将夜空变成了绚烂多彩的大舞台,他们嬉笑打闹,一边跳跃,一边投掷烟花,与朋友一起享受这一美妙而喧嚣的情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