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好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每到新春佳节,就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虽然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但在小城镇和乡村,每个人都热爱这传统习俗。在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孩子们放小爆竹发出“批劈啪”的声音,而成年人则放大型爆竹产生轰隆隆的声音。有时,一串串从高楼窗户挂下来的爆竹会持续不断地响起,让人几乎感到耳朵要震聋。
但我也好奇,为什么这些没有一根真正竹子的物体被称为“爆竹”呢?原来,最早的确是用真实的竹子制成。当人们把竹子锯切一段,并保留两端的硬皮,将它投入火中,那里的空气膨胀后,“啪”的一声便将其炸开,这样就得到了“爆竹”的名字。
至于为什么我们必须在新年时燃放这种东西,我听说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在中国南方,有座被覆盖着无数长条树木的大山,那里居住着一种叫做“山燥”的怪物。这只怪兽只有半尺高,却行动迅速且灵活,只有一条腿,它不害怕人类,只是在旧年的最后几个月和新年的开始时期会偷窃村庄里的食物。当人们发现并抓捕到一个这样的怪兽后,他们却发现接触过这个怪兽的人们都会患上一种病:有的冷得发抖,有些则热得全身冒烟,非常痛苦。
然而,当一些农民偶然间用丢弃的小枝干来煮食时,他们惊觉那些正在烧烤的小枝干发出了巨大的噪音——毕毕剥剥的声音。这正好吓退了远处观望的手足无措的地精。于是,在每当农历初一清晨,当这些地精又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点燃大量的小枝干,以此来恐吓它们以求安宁。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明白了古代人们使用爆炸性武器来驱赶邪恶力量、保护自己。而据说这种习惯已经存在于唐朝期间,那时候火药已经广泛应用,因此纸卷制成的一种新的版本出现了,用火药替换原来的方法,使响声更加强烈而短暂。
随着时间推移,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各种花炮——大小不等,从简单响一次到复杂多变响两次以上,每种都是独特而美丽。现在,无论有什么喜庆或重要节日,都会有人举行庆祝活动,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这场欢乐与喧嚣的大戏。而最终,这场风俗演变成了更为壮观和视觉上的享受,即烟花表演。在新春之际,一片光彩四射、烟雾缭绕的情景中,孩子们纵横街道嬉戏玩耍,为夜晚增添了一抹色彩和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