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好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每到新春佳节,就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虽然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但在小城镇和乡村,每个人都热爱这传统习俗。在那里,孩子们的小爆竹发出的“批劈啪啪”声,小而不乏力;大人们的大爆竹则是“轰轰隆隆”,震耳欲聋;甚至从高楼上挂下的那串串连续不断的爆竹,直至消失无踪,也能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节日氛围。
我曾经想知道,“爆竹”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与新春年节紧密相连。我发现,最早的确实使用了真正的竹子,那时人们锯成一段一段,保留两端的竹节,然后扔进火盆里。当火焰加热时,以受热为限,密封在内空气膨胀,最终以“啪”的巨响把它炸开。这便得到了它名字的一份荣耀。
关于为何要在新春的时候燃放这些声音和光明,我听闻一个古老故事:
远古时候,有座名叫南山的地方,那里生长着大量的天然草木,而居住着一种神秘生物——山燥。它只有一条腿,却比人类更灵活。每当旧年即将过去之际,它就会悄悄地潜入村庄偷取食物。但当被抓捕后,这些接触过山燥的人都会患上一种怪病:有的冷得瑟瑟发抖,有的是全身冒烟、感到难受极了。
村民们苦恼于如何对付这可怕的小精灵,却意外地找到了解决之道。一群砍柴工人偶然发现,用他们丢弃在地上的截断木头可以驱赶这些恶魔。当他们用这种方法成功抵御了山燥之后,他们就开始利用这种方式来庆祝农历正月初一,让毕毕剥削的声音作为驱逐邪恶力量的手段。
随着时间流逝,这种习惯被扩展成为了一种公共活动,不仅仅是在驱赶邪恶势力,还成了庆祝生活、新年的方式。而今天,当我们看到窗户上的花炮,一阵接着一阵地响起,或许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心情,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欢迎新的开始、告别旧年的阴霾。
从唐朝以来,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火药,并发展出各种形式如纸卷制成的爆竹,以代替原先用自然材料制作的那种较粗糙。不过随着技术进步,设计更加复杂多样化,如有响一下、响两下的大型花炮、小巧如麦杆大小等等。现在,每个喜庆或重大节日,都有人点燃鞭炮以表示庆祝与欢乐。而随后的烟花艺术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使得夜晚变成了色彩斑斓、烟雾缭绕的一片美丽景象。在这里,无论年龄大小的人们,都能享受到这一共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