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中,扇子的最初用途并非为纳凉,它们其实是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情感表达和社会交流的角色。从古代仪仗中的“五明扇”到后世文人墨客间流传的纨扇、折扇,每一种类型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在舜时期,“五明扇”作为一项仪仗,被用来象征广开视听,求贤才士。在周代,这种障扇成了尊卑等级的标志,而汉代中,它则成为帝后的专属,用以体现身份象征。唐玄宗时期,上朝使用六柄障扇来遮挡皇帝,让臣子们拜见圣容。
纨扇,则是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盛行的一种常见物品,其边框和柄多为竹制,面上绷紧白娟。班婕妤借咏团扇,以诗抒情,表达宫廷生活中的哀怨与寂寞。而折扚,则是在北宋时由日本和高丽传入中国,由于明永乐皇帝喜爱这种方便的折叠式风筝,最终普及全国。
无论是纨或折,一把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能够提供夏日之凉,还能成为文人墨客心灵寄托、情感表达的手段。它们曾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展示身份、情感以及社交地位的重要媒介。在没有空调时代,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好看的小提琴一样的小风筝,无需言语,就能讲述千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正是我们今天仍然津津乐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