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皇后曾经用扇子掩面,仿佛在询问:我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当人们发现扇子的真正初衷并非为纳凉,它们便不再只是一个避暑的工具,而是一种传递情感和文化信息的媒介。从舜时期的“五明扇”到唐玄宗时代的仪式感十足障扇,再到宋代纨扇与折扇,扇子的演变历程充满了故事和诗意。
最早的一把五明扇,是由野鸡尾羽毛制成,集齐五种颜色,形状如门扇,用以表示广开求贤之门。在古装剧中,这些大型障扇用于撑场面,而普通人则使用纨扇或折扇进行纳凉。纨扇被诗人杜牧、纳兰性德等赞颂,并常见于文人的手中,有时还带有精美画作。而折扚则源自日本和高丽,一直流行至明朝永乐皇帝喜欢之日。
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纨绔还是折叠,都逃不过文艺青年们“魔手”的题诗题画。一把题过诗画过画的折叠,也成为文化人身份象征。但随着空调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兴起,传统风格的大别墅豪车名表也逐渐取代了古老风味的小小木质家具,如同班婕妤秋风中的纱幕一样,被遗落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