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征服与文治

在那片繁星点点的夜空中,明太祖朱元璋的思绪如同翻涌的潮水,波动不定。他坐在御榻上,手中的奏折仿佛是无尽的海洋,每一行字都像是一艘小船,在他的心海中航行。茹太素的奏折,是一座高山,其厚度让人难以想象,那些冗长的文字,就像是云雾缭绕的大地,让人迷失方向。

当早朝时,朱元璋亲眼见证了这份奏折,他的心情就像一阵风,将一切杂念吹散。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情景。作为一个极其追求工作效率的人,他需要的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事物,而不是这些冗长乏味的话语。

于是,便有了那次在丹墀下发生的一幕。那是一个凌晨,一道诏令传来,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指出皇帝的过失。茹太素是个耿直的人,这天早朝便把奏折恭恭敬敬呈上了去。但当念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的时候,朱元璋按捺不住了。他叫人念给自己听,但读了许久,还没上正题,只是空话套语连连。

朱元璋勃然大怒,把茹太素叫到殿上问道:“你是刑部侍郎,你给我说哪些是腐儒?哪些是俗吏?”茹太素嗫嚅半晌,说:“臣只是笼统地说,其实刑部官吏,我也并不全都认识。”朱元璋喝令杖打茹太素,不止打得皮开肉绽,更是在晚上的深处,当他躺在御榻上翻看时,也忍不住对那些冗长文字感到痛苦和恼火。

第二天,他叫人摘抄可采纳的事项,并亲笔写序,加以发放,同时设立新的规定,对于奏章内容进行严格限制,使之言简意赅。在此之后,大臣们写奏疏时,都只讲事情,不再堆砌辞藉。而这背后,是因为明太祖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过,“我自从登基以来,事事都亲自处理,从不偷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办事”,因此他要求文武大臣如此做,以保江山稳固。

每天吃饭的时候,有时突然想起要办的事情,就赶忙写下来,因为怕忘记,所以将纸片缀在衣服上,有时数量多到了像挂满鹌鹑一样。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他要求所有文牍必须少而精、通俗易懂,因此制定出了《案牍减繁式》和《御制行移减繁体式》,有效地克服了繁文之害,为提高办事效率奠定基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