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大唐全盛的原因是什么对官员子弟平民一视同仁

中国历史研究院:探索唐代平民官员崛起的奥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占据了社会和政治的核心地位。然而,唐代出现了一股新的力量——平民出身的人才,他们不仅在政坛上崭露头角,而且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现象引发了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普遍认为唐代开启了社会流动的大门,让平民能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但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即使士族几百年来占据主导地位,但平民是否真的有能力掌控时代?他们是否能推动唐代走向全盛?

幸运的是,历史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张九龄:文采飞扬、宰相之路

开元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代表了这种文人官员出身并成为国家重要决策者的典范。他出生于非士族家庭,其祖父因任职韶州别驾而迁居到瘴疠之地。他的父亲未曾做过官,因此张九龄完全凭借自己的才能拼搏起来。

张九龄文学才华横溢,从13岁开始就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被他赏识为未来必将一鸣惊人的人才。果然,他参加进士科考试后入仕,为校书郎,并因为对策被评为最高等级,被任命为右拾遗。

凭借卓越的文才和深刻的人物洞察力,张九龄多次担任科举阅卷官,以公允著称。他一步步从吏部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提升到中书侍郎,再升至宰相,是真正由文学之士转型为中央高级官员的一例。他提出的治国理念虽未能完全实施,但其对于政策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唐玄宗产生影响。

张玄素:无背景之臣

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刚登基,便召见景城都督府录事参军张玄素,这位没有任何家族背景的地方官员。在隋末义军领袖窦建德攻破景城后,本欲处死他,却因百姓请求而释放。这让李世民十分敬佩,将其视作如何安抚百姓、稳定国家的心得宝贵教训之一。

張玄素直言不讳,用隋朝灭亡作为分析工具,他主张皇帝应宽容大臣,不要过多干预具体行政事务,因为以一己之心难以做到每件事都公允。他的观点被李世民视作座右铭,并经常讲授给其他大臣。正是这一原则,使得張玄素先被任命为侍御史,再升至給事中,一直成为朝廷中高级官員中的佼佼者。

启示:一个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

尽管張九行最後並沒有實現成為國家重臣,但他對於將來國家發展所提出的計劃,在日後逐步得到實施;他為科舉入仕而拜相的事迹,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學子。而且,即便是失意時候,只要有人向李世明推荐宰相或高級職位的人選,他都會問一次:“這個人風采能否比得上張九行?”可見,无论功過如何,張九行在李世明心中的地位都是無人可以取代的。

科舉考試為無數與張九行同樣出身、經歷相同的人提供機會,使他們能夠通過选拔成為國家建設者,並將自己的訴求表達出去。因此,即便表面看似各階層人物均遭官方機構“降伏”,實際上則是他們進入後逐漸改變這個機構整體風貌。在宋朝,這些特質更是在范仲淹、歐陽修等許多志趣盎然的一群人身上展現開來,所以王亞南先生認為,由於科舉制和兩稅法這兩大杠杆存在,我們才能理解古代中國為何如此重視官方制度,而那些如張玟及劉昫般從軍門進入政壇的人,则成為繼續推動前進改革動力的新力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