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官场文风沿袭了宋代的风格,以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为乐。即便是简单的事务,也要用上百字来叙述,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对追求工作效率至上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种做法无疑是一件令人痛苦又恼火的事情。他决定大力整顿这一现象。
洪武九年的一天凌晨,宫中灯火辉煌,殿外传来捶击与阵阵痛叫声。这是明太祖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被打的人名叫茹太素,是刑部侍郎。在那时,不断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朱元璋认为这是上天警告他的行为,因此他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并指出皇帝的过失。
茹太素一向耿直,但当他呈上了厚达1.7万字的奏折时,他的心里有些不高兴,因为奏折很厚,而且净是空话套语。当念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时,朱元璋按捺不住了,把茹太素叫到殿上询问。茹太素嗫嚅半晌才回答:“臣只是笼统地说,其实刑部官吏,臣也并不全都认识。”朱元璋勃然大怒,对茹太素进行了惩罚。
夜晚,当朱元璋翻阅奏折时,他发现奏折确实过于冗长,只有最后500字涉及到了正题。他觉得其中至少有四件事可以采纳并实施。这五件事,只需最后500字即可说明一切。
第二天,一位宦官把可采纳部分摘抄出来,并加以序言发给文武大臣。此举还定出了一个格式限制,每个奏章必须简洁直接,不然将受到惩罚。从此以后,大臣们写奏疏只讲事情,不敢再空谈辞藻。
朱元璋反对冗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自己平日辛勤工作,从不偷懒,每晚深夜才休息。他要求子孙后代照其行事才能保住江山。而且,在吃饭期间,有时候会突然想起要办的事,就赶忙写下来,然后缝进衣服内,以免遗失,有时衣服甚至缀满纸片,如同挂满鹌鹑。但每次早朝,他都会把这些纸片逐一揭开处理完毕,再继续处理400多件事情。此事源于他的日常生活习性,即使是在看奏折、听报告的时候也是如此,因此他一直坚持要求奏章简短扼要。一旦见到这样的例子,他就会愤怒如潮爆发出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制定了《案牍减繁式》,要求撰写文件要少而精,要语言通俗易懂;同时,还亲自起草颁布了《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规对于深化文风整顿、克服繁文之害、打击文牍主义以及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一条清晰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