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历史的深渊中,明代初年的文风如同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袭用了宋朝以来的繁复礼仪与词句修饰,使得官场上的言辞变得既滥又俗。每当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解决时,大臣们总是习惯于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让人读下半天还未能触及本质。对于追求效率至上、勤政廉洁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种做法无疑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他决心进行彻底的改革。
洪武九年的一天清晨,在皇宫里灯火通红之际,一阵捶击声和痛苦的叫声传来。这是明太祖对廷臣茹太素的一次杖责。茹太素曾任刑部侍郎,他因为撰写了一篇长达1.7万字的大奏章,其中包含了对朝廷政策的评论和建议,但直到16500字后才开始阐述其主张。这份奏章充满了冗长的话语,让朱元璋感到恼怒。
面对这样的情形,朱元璋决定采取行动。在他看来,上书应当简洁直接,不应堆砌辞藻或空谈。此举不仅体现了他的工作效率追求,也反映出他对权力的严格管理态度。他要求大臣们言简意赅,不得空话连篇,以便更快地处理国家事务。
为了确保这一点得到贯彻实施,朱元祖亲自撰写序言,将可采纳部分摘抄出来,并将其发给文武大臣。此外,他还命令中书省制定一个新的格式标准,为此规定奏章必须精炼,便于快速阅读和理解。此举有效地改变了官场上的文风,使得奏折更加简练实用,从而提高了整个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
通过这些措施,明太祖展示了一位严谨、有远见且注重实际成果的人物形象。他常常在忙碌中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每天早晚都要处理大量文件,而这也使他坚信简短扼要是处理国事不可或缺的一个特质。在他的治理下,《案牍减繁式》、《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等法令被颁布,这些都是推动文风整顿、打击文牍主义并提升办事效率的一系列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