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官场上盛行着宋代的文风,这种做法让朱元璋感到痛苦和恼火。为了整顿这种情况,他下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洪武九年的一个凌晨,明太祖在皇宫中亲自对廷臣茹太素进行杖责,因为茹太素的一篇奏折过于冗长。
朱元璋认为这种奏折不仅无用,而且是对他个人的挑战。他命令人念给他听,但读到一半时,仍然没有触及正题。最终,当奏折提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时,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了,将茹太素叫来质问他的奏折中的言辞是否属实。
当晚,朱元璋再次翻阅了茹太素的奏折,并决定摘抄出可采纳的四件事情,并亲笔撰写序言发给大臣们。此举成为后来定制上书格式、限制字数的一个重要依据。从此以后,大臣们不得空谈,只能简洁地表达问题和建议。
朱元璋反对冗长的奏章,是因为他自己工作效率极高,每天起早贪黑处理大量事务。他要求所有文件必须简短而精确,以便快速处理繁重的政务。因此,对于那些过度使用辞藻、文字堆砌的大臣来说,他自然无法容忍。此次事件直接导致了《案牍减繁式》的制定,以及其他旨在提高办事效率和打击文牍主义的一系列法规。这对于深化文风整顿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树立了一面旗帜,即要言简意赅,不宜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