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明代初年,官场文风依旧延续着宋朝的风格,过分注重辞藻华丽和学问修养,每一件简单的事都要用上千言来描述,让人读之半天不知所云。面对追求效率至上的皇帝朱元璋,这种做法无疑是一大恼火。他决定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整顿。
洪武九年的一个清晨,在皇宫内外灯火辉煌中,一阵痛苦与哀嚎声传来。这是明太祖下令对廷臣茹太素进行杖责。茹太素,当时刑部侍郎,因其耿直,他呈上了厚达1.7万字的奏折,上书评论朝廷政策,指出皇帝可能存在的过失。但当奏折被念给朱元璋听时,那些冗长空洞的话语让他不耐烦。当提到“有才能的人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儒生或庸俗官吏”时,他忍不住了,把茹太素叫到殿前质问:“你作为刑部侍郎,如何知道那么多人都是腐儒俗吏?”茹太素支吾应答,被朱元璋以此为由严厉惩罚。
夜深人静之际,朱元璋翻阅着茹太素奏折,却发现其中只有最后500字真正表达了核心内容。他思考后认为至少有四处可以采纳,并亲自撰写序言发给文武大臣,同时规定了新的格式,以简洁为准,不再容忍繁文缛节。从此,大臣们在撰写奏疏时,只讲实事,不再空谈词藻。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朱元璋本人极度辛劳,从未偷懒,每天早起处理国事,最晚也要到夜深才休息,因此他强烈要求奏章简短扼要,以减少自己的工作负担。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经常突然想起事情,就立刻记录下来,有时候纸片缀满衣衫,如同挂满好几只鹌鹑。而每天处理200多道奏折、400件事情,他必须迅速而精确地处理,这就是他坚持简洁文字的原因之一。
随后,朱元璋又命令研究制定《案牍减繁式》,并亲自颁布《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等法令条例,这些措施对于打击文牍主义、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明朝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